五星红旗的红色是革命热血的凝聚,是信仰初心的底色。
2025年5月13日,高级翻译学院博译青马研习社与校国旗护卫队联合举办“荣光守护·译路同行”主题团日活动,以历史为纽带、以翻译为桥梁,通过红色经典解读、翻译实践分享、革命足迹寻访等形式,带领青年学子重温峥嵘岁月,传承红色精神,凝聚奋进力量。
一、红色经典·心语共鸣:跨越时空的信仰对话
蒲佳园讲述了长篇小说《青春之歌》主人公林道静挣脱封建桎梏、投身革命的成长历程,表示其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的铿锵精神展现了知识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觉醒与担当。杨晨玉聚焦影片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中“两弹一星”元勋的隐姓埋名报国之路,表示科研人员在“小家”与“大国”间的抉择令人动容,他们是无声的英雄、时代的丰碑。国旗护卫队员张悦涵结合影片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带领大家回顾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第63军“钢少气多”的铁血史诗,她说:“从烽火硝烟中的志愿军到和平年代的国旗护卫队,变的是时代使命,不变的是对信仰的坚守!”她号召青年传承“敢为人先、敢于斗争”的精神,在新时代续写奋斗答卷。

活动设置国旗知识问答环节。“五星红旗长宽比例是多少?”“红色象征什么?”……大家踊跃抢答,展现青年对国旗的深刻理解,更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怀。
二、译路生花·对话世界:翻译赋能红色文化传播
如何让中国红色故事突破语言壁垒、在世界舞台绽放独特魅力?这是翻译工作者的时代命题。邱蕊聚焦战争题材影片《八佰》《太行山上》,结合字幕翻译案例,剖析译者如何跨越文化鸿沟。她说:“‘舍生取义’的悲壮需转化为世界听得懂的语言;战士身绑炸药纵身一跃的镜头,需用译文的感染力让观者共情。”她表示,红色影视作品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,更是精神的传递。
三、红色足迹·薪火相传:革命旧址中的青春回响
研习社社员以镜头记录历史,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红色记忆搬上讲台。王璐通过一张“土风扇”、一扇《新华日报》窗口,还原抗战时期革命者们围坐畅谈救国理想的场景,她说:“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真理的火种正是从这扇小窗中照亮中国。”陈宏佳讲述了西北孩子抗战剧团的成长故事,她表示:“战火中的孤儿在这里找到归宿,他们以文艺为枪,用稚嫩歌声唤醒民众。”

四、声动山河·赤子之音:青春誓言致敬百年荣光
活动尾声,葛乔楚、昝雨玲诵读《少年中国说》,铿锵誓言回荡会场。
红色精神的传承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力。以翻译传递中国声音,以行动守护国旗荣光,这是新时代青年的答卷。让我们以史为镜,以行证言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书写属于这一代人的红色篇章!
(记者 加一佳、李睿泽、王敏/摄影 侯鹏鹏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