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
 
研究生教育
最新更新
招生信息当前位置: 首页 > 研究生教育 > 招生信息 > 正文

西安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(英语)教育简介

 时间:2013/07/04    人气: 

 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本科翻译专业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,现为国家级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、国家级特色专业(翻译)建设点、国家级大学生复语新闻编译实践教育基地,教学团队为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。学院招收英语口译、英语笔译两个专业方向,培养适应国家经济、社会、文化建设需要,具有扎实专业技能、丰富专业经验的高层次、应用型、复合型翻译人才。

  学院坚持“高起点、厚基础、重应用”的教学原则,系统开展文化翻译、商务翻译、科技翻译教学,开设术语翻译、数字媒体新闻编译、计算机辅助翻译、本地化技术导论、视译、交替传译、同声传译、会议口译、商务谈判口译等特色课程,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翻译中心、北京如文思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、传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设通讯技术翻译、专利翻译、工程招标翻译、翻译项目管理等课程,综合培养学生的译者素养和国际信息传通能力。与英国赫瑞瓦特大学、埃塞克斯大学、朴茨茅斯大学、美国宏谷州立大学建立双校园双硕士项目,与北京大学开展计算机辅助翻译进修项目。

  学院聘请南京大学许钧为特聘教授,国际著名翻译理论家Christiane Nord、Anthony Pym、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名誉主席Hannelore Lee-Jahnke、秘书长Martin Forstner、国际翻译家联盟前秘书长Frans De Laet、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黄友义、联合国译员陈峰、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刘军、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鲍川运、北京大学辜正坤、王继辉、香港理工大学朱志瑜、黑龙江大学黄忠廉、上海外国语大学姚锦清、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、《英语世界》杂志社魏令查等2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,形成以国际知名专家、特聘教授为引领,以学术优势互补的专职教师为主体,以业界资深专家为支撑的优秀师资队伍。

  学院设有多语种翻译实践教育基地,参照国际标准建设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、同声传译实验室、口译自主训练实验室等,支持特色课程教学和学生自主训练,同时为政府机关、出版机构、语言服务企业等委托的高层次大型翻译项目提供技术支持。基地下属复语新闻编译实践教育基地为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,下设英语新闻编译工作室、非通用语种新闻工作室等,长期承担环球网、吉利控股集团网站新闻编译任务。

  学院设有翻译教学研究中心,完成“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”、“翻译专业特色课程行动研究”省级教改重点课题2项,国家社科基金、陕西省社科基金、陕西省软科学等课题8项。近三年,在《中国翻译》、《外语教学》、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;获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、二等奖2项,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,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。

  学院设有项目翻译中心,与陕西省总工会、陕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、西安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、环球网、西安电视台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、商务印书馆等十余家单位签署实习基地协议,为本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搭建了良好的平台。完成陕西省人民政府英文网站及《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》、《柯林斯英语习语轻松学》、《中国园林》、《凯尔特神话传说》等等十余项重大翻译出版项目;完成中国新闻周刊、中日友好医院、印度Talwandi燃煤电站、巴基斯坦Suki电站、越南庆丰水泥公司、阿富汗Angot油田、贵州省招商引资等数十个大型项目笔译工作;承担“欧亚经济论坛”、“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”、“发展中国家扶贫部门高级官员研讨会”、“世界妇女基金会亚太地区顾问会议”、“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”、“第六届亚太儿童内分泌学会学术会议”、“东盟与中日韩财政与央行副手会议”、“APEC构建共同孵化网络会议”、“第二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”、“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”、“中欧经济调整中的就业、减贫、迁移和社会融入研讨会”、“丝绸之路城市市长会晤”、“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”、“亚洲政党专题会议”等50余次国际会议的口译工作。

  学生获第三届“新纪元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”文学翻译组优秀一等奖、第二届全国翻译形象大使大奖赛“十佳翻译”称号、中央电视台“希望之星”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大学成人组最具风采奖、第二届全国高校口译邀请赛英语同传、英语交传二等奖、第三届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大陆赛区二等奖、第十四届全国英语辩论赛总决赛二等奖等50余个省级以上奖项,在《英语世界》发表多篇译文,译作《大熊猫传奇》、《黑麋的爱情故事》、《金丝猴大战秃鹫》在国内外同时出版。毕业生就业层次高,录用单位主要有中国民航大学、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、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、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有限公司、金花投资控股集团等知名企事业单位。 

 

主要导师简介

  李瑞林,教授,国家级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、翻译特色专业主持人,教育部翻译专业教学指导协作组成员,《中国翻译》编委。研究方向:翻译方法论、术语翻译、翻译教学与课程论。主讲课程:翻译方法论、术语翻译。近年来,主持省社科项目“陕西省本土文化文本英译过程实证研究”、教改重点项目“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”等课题4项;出版《阅读的历史》、《朗文语言文化词典》(文化部分)等译著10余部;发表“心理语言学观照下的话题化问题研究”、“翻译的社会维度”、“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: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”等学术论文10余篇。“心理语言学观照下的话题化问题研究”被英国剑桥大学《英语教学》、美国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等国际学术文献载体文摘检索, 2005年获中国第一届英语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。2009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,2011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。学术译著《阅读的历史》2010年被评为国家图书馆“文津图书奖”推荐图书,2012年获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,2013年获陕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。

  党争胜,教授,博士,中美富布莱特研究学者。 研究方向:翻译批评、文学翻译、语言测试。主讲课程:翻译名篇赏析、翻译批评。在《外语教学》、《外语学刊》和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等刊物上发表“异化:文学翻译的适选之路”、“从文化翻译观视角看翻译教学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”等十余篇语言测试论文;出版学术专著《文学翻译鉴赏导论》、《TEM测试语用效度研究》,编著《翻译新究》,出版《论语今译新解》等5部译著,主编教材《翻译名篇赏析》1部;参与国家社科基金“跨学科视角下的翻译研究”, 主持“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回顾与反思”、“文学翻译名篇欣赏与批评”等4项省部级研究项目。学术专著《文学翻译鉴赏导论》2009年获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。 

  乌永志,教授,中美富布赖特研究学者,教育部《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—英文》国家标准研制课题组专家,陕西省“公共场所公示语译写标准”系列地方标准编制组组长,国家旅游局A级景区评审专家。研究方向:文化遗产解说与翻译、公示语翻译标准研制。主讲课程:中国文化解说、旅游解说翻译、游客消费行为管理、论文写作。中国文化解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。近年来,主持陕西省科技厅“陕西省城市公示语翻译规范研究”软科学项目、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“公共场所公示语英文译写”系列地方标准、陕西省教育厅“游客消费行为数据库与市场分析”等纵向课题,参与教育部《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—英文》国家标准研制课题,为《新世纪汉英大辞典》主要编者之一。主持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、曲江遗址公园、秦二世陵遗址公园、大雁塔休闲文化广场、曲江楼观道文化展示区、曲江海洋公园、关中民俗博物院、汉城湖遗址公园、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等陕西省近20多个旅游景区的双语解说系统构建横向项目。在《外语教学》、《上海翻译》、《人文地理》、《地域研究与开发》、《陕西教育》、《China Tourism Research》、《ASEAN Journal on Hospitality and Tourism》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,主编参编教材4部。获2005、2009年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
  杨红英,教授,西安市公共场所中英文译写翻译专家委员会委员,陕西省翻译协会理事,亚太旅游教育理事会(Apac CHRIE)成员,陕西省地方标准《陕西省公共场所公示语英文译写规范:旅游》第一起草人,中美教育协会中国旅游项目特聘讲座教授。主要研究方向:旅游翻译、国际旅游与文化。出版专著、教材与译文主要有《英语导游解说教程》、《国际旅游与文化》、《人文陕西》(译文)等,在《中国翻译》、《外语教学》、《旅游学刊》、《中国科技翻译》等发表有关旅游翻译的论文多篇。主持并完成陕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“旅游英语翻译研究”和2012年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“博物馆文物译介研究”等。近年来,指导学生一起完成多项政府与企业旅游翻译实践项目,主要有“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英文翻译、“大唐西市博物馆英文译写”、“西安博物院文物翻译”、“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网站英文翻译”等。2013年6月获陕西省翻译协会颁发的首届“青年文学翻译奖”一等奖。
杨晓华,教授。研究方向:文化翻译、翻译社会学。主讲课程:文化翻译、篇章翻译。主持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“翻译专业特色课程教学创新行动研究”、“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的晚清域外小说翻译研究”等研究课题;参与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项目“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”、人文社科专项“基于翻译能力模型的误译生成与对策研究”等课题。在《外语教学》、《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》、《西部翻译》等刊物发表了“语篇结构和阅读理解”、“文化背景知识与阅读理解” 、“英语学习动机因素研究”、“即席口译的理解过程”、“社会语境与语言风格研究”、“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商务翻译”和“翻译对等:篇章性标准”等学术论文;获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、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
  贺莺,副教授,博士,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,中国译协理事,西安市公共场所中英文译写翻译专家委员会委员。研究方向:机器翻译、新闻翻译。主讲课程:计算机辅助翻译、数字媒体新闻编译、应用文本翻译等特色课程。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、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项、陕西省高等教育教改重点项目2项。在《中国翻译》、《外语教学》、《中国图书评论》等刊物发表了“学习科学视角下的项目翻译学习模式研究”、“网络论坛与笔译实践教学研究”、“新历史主义视阈下的阅读隐喻”等论文十余篇;出版国家“十一五”重点图书《中国园林》(汉英对照)、《英语习语辞典》等译著3部。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陕西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。近年来指导学生出版译著《黑麋的爱情故事》,在《英语世界》发表《风滚草农场》等译文多篇,完成《中国陕西》、丝绸之路市长论坛、柬埔寨奉辛比克党访华专题片等大型项目笔译工作。

  梁真惠,副教授,北京师范大学翻译学博士。研究方向:比较文化与翻译、少数族群文学与文化翻译、译介学等。主讲课程:翻译史、翻译理论、英汉互译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《史诗< 玛纳斯>的翻译传播与“玛纳斯学”的发展研究》等五项课题。在《外国语文》、《学术界》、《当代外语研究》、《民族翻译》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“哲学阐释学的拓展与翻译研究”、“Review on Polysystem Theory in Translation Studies”、“严复译本《天演论》的变异现象”、“哲学与翻译”(译)等近30篇。参编著作、教材两部,翻译的《新疆的传说》(汉英对照)被列入中美两国出版界联合推出的大型工程书库《中国•新疆丛书》。

  石春让,副译审。研究方向: 翻译理论与实践、专门用途英语,讲授课程:科技英语修辞与翻译、专门用途英语概论。近年来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、陕西省教育厅项目等计3项,主持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设立的“外汉翻译教学研究基金”项目3项,主持第五批“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”1项,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、省部级项目2项。在《中国翻译》、《外语学刊》、《外语教学》、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、《西北大学学报》、《编辑之友》、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》、《山东外语教学》、《上海翻译》、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》、《教学与管理》等刊物上发表等20多篇学术论文,其中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。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、广西教育出版社、西安交通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2部、译著2部,参编教材2部。曾获得西安市科技信息先进工作者称号。

  刘育红,副教授,陕西省翻译协会同传委员会副主任,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应用语言学硕士。中央电视台“希望英语”风采大赛陕西省总决赛评委,曾多次承担重大国际会议的同传、交传工作。研究方向:口译教学、应用语言学。主讲课程:演讲技巧、会议口译、交替传译。主讲课程:英语会议口译(省级精品课)、同声传译。近年来,主持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“西安地区英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口译能力研究”、“译员身份研究:并列双语者和合成双语者”、“我国中学英语浸入式综合课程教学模式研究”等翻译教学研究项目,在《香港教育工程》、《上海翻译》、《外语教学》等刊物发表了“译者身份研究:并列双语者抑或合成双语者”、“运用思维推理在口译实践中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研究”等论文数篇。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、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
  吴丹,副教授,美国学术期刊Computers & Composition编辑委员会委员,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修辞学、传播学与信息设计专业博士。研究方向:技术写作、修辞理论、口译理论与实践。主讲课程:技术写作、第二语言写作研究。近年来,主持并完成西安市社科规划项目1项、西外大校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,出版学术专著1部(施普林格出版社),主编教材1部(西工大出版社),发表论文多篇,其中国际发表4篇,SSCI(社会科学引文索引)收录1篇,核心期刊收录2篇。多次参加陕西省教育厅、省外办等单位组织的“世行贷款”及“中国东西部贸易洽谈会”等项目的翻译工作。2005年带队参加“亚欧财长副手会议”,主要负责口笔译及外宾接待,受陕西省外办书面表扬。2010年获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,2011年获西外大标志性论文奖。

版权所有(@)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